大家好,我是小陈。最近这两年,中东有个国家的操作实在让人看不懂 —— 那就是以色列。说它是 “赌徒”,真的一点都不夸张,在中东这片火药桶上,它简直是横着走,想打谁就打谁,丝毫没有顾忌。
加沙地带被它炸得满目疮痍,黎巴嫩上空频繁响起空袭警报,就连伊朗也没能逃过它的 “毒手”。一言不合就搞 “斩首” 行动,下手狠辣,不留后患,把他国主权当成摆设。更让人意外的是,周边国家对此大多选择沉默,连站出来骂几句的都没几个。
就说上个月,也就是 8 月 28 号凌晨三点,也门首都萨那,胡塞武装的高层正在一处秘密据点里开内部会议,大概是在庆祝之前的胜利。可谁能想到,十枚吨级钻地弹突然从天而降,直接把这伙人一锅端了。这种狠辣的手段,这种嚣张的气焰,在整个中东,除了以色列,找不出第二家。
而且这绝不是以色列第一次这么干。那些陈年旧事暂且不提,光是近两年,它的暗杀名单就长得让人胆寒。以色列的无人机和导弹,就像一群没有感情的秃鹫,在中东上空盘旋,只要锁定目标,就会毫不犹豫地发起攻击,把轰炸和斩首突袭当成了家常便饭。
2023 年 12 月 25 号,本是西方的圣诞节,以色列却给叙利亚带去了一场 “灾难”。它空袭了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南郊,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高级顾问萨伊德拉奇・穆萨维在这次袭击中被炸身亡。要知道,穆萨维是苏莱曼尼的战友,还负责协调伊朗与叙利亚的军事同盟,这次袭击也被视作苏莱曼尼之后,最令人发指的定点清除行动。
时间来到 2024 年 1 月 2 号,以色列又把矛头对准了黎巴嫩。在黎巴嫩贝鲁特南郊,它用无人机发动空袭,造成至少六人死亡。要知道,贝鲁特南郊可是真主党的大本营,以色列这一举动,无疑是在升级局势,想把黎巴嫩拖进更深的冲突里。
仅仅三个月后,也就是 2024 年 4 月,以色列再次出手,这次的行为更是公然违反国际法。它出动 F-35 战机,连续发射六枚导弹,悍然轰炸了伊朗驻叙利亚大使馆的领事大楼,造成包括两名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将军在内的 16 人死亡。《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》明确规定要保护外交机构,可以色列完全无视,这是对主权国家的公然侵犯,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谴责。
更让人愤怒的是,同样在这一天,以色列还对人道主义援助车队下了手。在加沙地带,以色列国防军在短短 5 分钟内,用无人机对世界中央厨房援助车队发动了三次空袭,导致七名国际援助人员遇难。要知道,这支车队事先已经和以军协调好了路线,车顶还印着清晰的组织标志,可即便如此,还是没能逃过以色列的毒手。这种针对人道主义救援的攻击,丧心病狂,可以色列依旧没有收手的意思。
2024 年 7 月 31 号凌晨,伊斯梅尔・哈尼亚在参加完伊朗新总统的就职典礼后,在自己的住所内被暗杀身亡。以色列这一行为,被看作是对伊朗的直接挑衅,进一步加剧了地区的紧张局势。
今年 6 月,以色列的 “暗杀行动” 更是变本加厉。6 月 12 号晚间至 13 号凌晨,以色列实施了代号为 “纳尼亚” 的秘密行动,针对性地暗杀了伊朗十名核科学家。这些科学家当时都在熟睡,却被一种无声且难以溯源的特殊武器杀害。这一下,直接重创了伊朗的核研究领域,地区矛盾被进一步激化。
紧接着,6 月 13 号,伊朗武装部队副司令乌拉姆・阿里・拉希德在以军的空袭中身亡;6 月 17 号,伊朗高级军事指挥官阿里・沙德马尼在德黑兰市中心的一个指挥中心遭遇袭击身亡。类似的暗杀与轰炸还有太多太多,举不胜举。
看到这,大家肯定会问,以色列只是一个被整个阿拉伯世界包围的弹丸小国,凭什么能无视所有国际规则,如此肆意妄为?它手里攥着的 “王牌” 到底是什么?
其实,要搞懂以色列的底气,首先得明白一点:以色列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国家,它更像是美国的 “第 51 个州”,说得再直白点,就是美国插在中东的一颗 “钉子”,一艘永不沉没的 “航空母舰”。想看懂以色列,就必须先理清它和背后 “教父”—— 美国的关系。这根本不是什么平等的盟友关系,而是一种庇护关系,美国给了以色列一张用美金和霸权签发的 “空白支票”。
以色列的第一张王牌,就是美国给的 “无限支持”,这其中首先是真金白银的援助。二战以来,美国给以色列的各种援助,算上通货膨胀,总额已经超过了 2600 亿美元。以色列也因此成为了历史上接受美国外援最多的国家,没有之一。
这可不是什么慈善捐赠,美国每年都会给以色列近 40 亿美元的军事援助,而且这还不算各种紧急拨款。比如去年 10 月 7 号之后,美国国会又批了 145 亿美元的军援大礼包。美国花这么多钱,只有一个目的:保证以色列对周边所有国家形成绝对的军事质量优势。这就好比街头打架,别人手里都拿着板砖,只有以色列端着世界头号军火商给的 “加特林”,这场架根本没法打。
比钱更重要的,是美国在联合国给以色列的 “免死金牌”。从 1956 年到现在,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动用了 80 多次一票否决权,其中超过 50 次都是为了袒护以色列。不管是谴责以色列非法建立定居点,还是指责它过度使用武力的决议,到了美国这里,都会被无脑否决。这无疑是在向全世界宣告:规则是给你们定的,我的小弟以色列不用遵守。
可能有人会问,美国这么不顾一切地帮以色列,图什么?别被那些表面上的 “友好”“盟友” 说辞骗了,真实原因要冷酷得多。
冷战时期,阿拉伯国家大多倒向了苏联,美国急需在中东找一个亲西方、而且能打的 “看门狗” 来搅局,以色列恰好就是最合适的选择。不过,更深层的原因在美国国内。
一方面,美国有一个能量巨大的亲以色列游说集团,比如美国以色列公共事务委员会。这个集团几乎能左右国会的每一个议员,谁敢对以色列说半个 “不” 字,下一届选举就等着被搞下去。
另一方面,美国国内还有一股更庞大、更狂热的力量 —— 基督教锡安主义。数千万美国福音派基督徒坚信,以色列复国是《圣经》预言的实现,是耶稣基督二次降临的必要前提。对他们来说,支持以色列不是外交政策,而是 “天命”。
战略利益、宗教狂热,再加上游说集团的推动,这三样东西捆在一起,就成了以色列最硬的第一张王牌。有了美国这种毫无底线的支持,以色列自然就有了 “道德风险”:反正不管我做什么,美国都会给我兜底,那我为什么还要跟邻居们好好谈判?直接动手不是更省事吗?可美国原本想保护以色列生存的 “盾牌”,最终却成了让它肆意妄为的 “许可证”。
如果说美国的庇护是以色列的第一张王牌,那第二张王牌就是以色列自己在国内 “锻造” 出来的。以色列,就是一个为战争而生的国家,一个奇特的 “融合体”。
整个以色列社会,似乎都活在一种强烈的 “围城心态” 里,他们管这个叫 “马萨达情结”—— 总觉得全世界都想灭了他们。这种心态不是简单的被害妄想,而是已经制度化了。
为了应对这种 “威胁”,以色列采取了全民皆兵的政策。几乎所有年满 18 岁的公民都要服兵役,男性服役 32 个月,女性服役 24 个月。服完现役还不算完,之后还要当几十年的预备役,每年都要回去参加训练。一旦打起仗来,这个弹丸小国,一夜之间就能动员起一支近 70 万人的大军。在以色列,整个社会就像是军队的延伸,服兵役不是一份工作,而是国民身份的核心。
这种时刻存在的生命威胁,也催生出了以色列极致的创新文化 —— 想活下去,就必须比敌人更聪明、技术更先进。这就造就了地球上最可怕的军事工业 - 科技复合体。
这个复合体的人才摇篮,就是以色列国防军的情报单位,尤其是既隐蔽又具杀伤力的 8200 部队和网络战司令部。他们每年都会从全国的高中生里 “掐尖”,把最聪明的孩子招进来,给他们配备全世界最先进的黑客工具,让他们去解决那些 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”。
这些天才少年服完兵役后,很多人不会先去上大学,而是直接去开公司。从军事情报部门到高科技产业的无缝衔接,就是以色列科技成功的秘诀。
这种军民融合,生产出了一系列令人胆寒的战争工具。比如大名鼎鼎的 “铁穹” 防御系统,能像拍苍蝇一样把敌方的火箭弹从天上打下来。但以色列的进攻性武器更恐怖,他们和美国一起研发出了 “震网病毒”,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武器,不用一兵一卒,就物理摧毁了伊朗的核设施和离心机。
以色列的定点清除战术,更是情报、无人机和精确制导弹药的完美结合。他们可以在任何时间、任何地点,像 “上帝” 一样宣判一个人的死亡。
在以色列,外部威胁和科技进步形成了一个 “共生循环”:威胁越大,创新的动力就越强;科技越强,打击敌人的手段就越狠。军队不仅是技术的消费者,更是技术的创造者和人才的孵化器。这种模式让以色列获得了巨大的非对称优势 —— 当它的邻居还在花钱买武器的时候,以色列已经在发明下一代的战争模式了。
以色列的第三张王牌,也是最高明的一张,就是它的对手们惊人的 “不团结”。以色列深谙 “分而治之” 的古老艺术,它从来不需要打败一个统一的阿拉伯世界,因为一个统一的阿拉伯世界,从始至终就没存在过。
泛阿拉伯主义的梦想早就破灭了。1948 年第一次中东战争,阿拉伯联军之所以最终失利,不光是后期军事态势逆转,更重要的是内部一盘散沙,互相猜忌,根本没有统一的指挥。
1978 年,埃及和以色列在美国的撮合下签署了《戴维营协议》,单独和以色列讲和。这一下,直接把阿拉伯世界的团结砸了个稀巴烂,埃及自己也被开除出了阿拉伯国家联盟,给其他阿拉伯国家开了一个 “坏头”。从那以后,阿拉伯国家逐渐形成了 “国家利益高于阿拉伯民族利益” 的思潮。
前几年签署的《亚伯拉罕协议》更是让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。阿联酋、巴林这些被伊朗 “吓破了胆” 的海湾君主国,和以色列实现了关系正常化。这在 10 年前,是根本不敢想象的事情。这一招,直接釜底抽薪,让 “不解决巴勒斯坦问题,就不能与以色列和平共处” 的阿拉伯共识,变成了一句空话。曾经的阿拉伯世界核心议题 —— 巴勒斯坦问题,就这么被无情地边缘化了。
而逊尼派的 “老大” 沙特,为了实现自己经济转型的 “2030 愿景”,也早就把意识形态斗争放到了次要位置。以色列正好抓住了这个机会,完成了战略转型,摇身一变成了新的 “反伊朗联盟” 里不可或缺的安全基石。它把伊朗这个最大的生命威胁,转化成了自己最大的外交机遇。
看到这,大家应该明白了,以色列手里的三张王牌,就是它能在中东横着走的底气:第一张是美国给的无限授权,一张可以无限透支的 “信用卡” 和一张 “免死金牌”;第二张是自己内部炼成的 “钢铁筋骨”,一个全民皆兵的 “斯巴达社会”,嫁接了一个像硅谷一样的科技大脑;第三张是那群永远无法团结起来的对手,一盘散沙,被以色列玩弄于股掌之间。
可如果我们把历史的镜头拉远一点看,就会发现,以色列的这一切,其实是一场豪赌,一场用整个民族的未来压在牌桌上的惊天豪赌。因为这三张王牌,没有一张是永恒的。
首先,美国的霸权还能维持多久?随着美国综合国力的衰落,再加上美国国内撕裂的社会矛盾和政党斗争总爆发,它还有没有能力、有没有意愿继续为以色列提供无限的庇护?这都是未知数。
其次,以色列的技术优势能永远保持吗?现在无人机和导弹技术越来越普及,非对称作战的成本越来越低,以色列的科技壁垒,还能保护它多久?
最后,它的敌人的分裂是永远的吗?中东的历史告诉我们,“分久必合” 是不变的规律。一旦阿拉伯国家或者伊朗等对手团结起来,以色列的处境恐怕就会变得艰难。
以色列选择了一条最艰难,也最直接的路 —— 用铁和血来解决问题。它用强权换来了暂时的生存,但代价是永恒的战争。它就像一个偏执的赌徒,虽然赢了一局又一局,但只要输一次,就是满盘皆输。这种建立在刀尖上的安全,本身就是最大的不安全。纵观历史,没有任何一个赌徒,能永远赢得好运气。
聊完以色列,咱们再来说说另一个让人意外的话题 ——“美国印度化”。
“美国印度化,印度神仙化”,这句话原本只是网友对美国社会分化的调侃,可随着时间的推移,越来越多人发现,这句话适用的领域正在不断扩展。从事故频出的军工、基建,到无法实现的政府 “画饼”,这些曾经被视为 “印度笑话” 的事情,现在开始在美国频繁上演。尤其是特朗普再度上台之后,就连美国白宫的画风都变了 —— 无视现实的 “胜利” 口号无处不在,看起来和印度那种 “迷之自信” 一模一样。
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,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,怎么会和被全世界当成笑话的印度靠拢呢?要知道,以前美国和印度,根本是两个不会被放在一起对比的国家。
曾经的美国,是世界第一强国,被很多人视为 “人类文明的灯塔”。它有着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,科研能力力压全球,“美国制造” 在世人眼中就是精密、先进的代名词。就算后来美国制造业有所衰退,很多人也觉得,这只是美国嫌弃搞工业辛苦、不赚钱,主动放弃了而已,只要美国想,随时能迅速复活,变回二战时那个独占世界一半工业生产的工业强国。
而印度呢?在很多人眼里,它就是全球知名的 “笑柄”,干啥啥不行,却偏偏有种迷之自信,什么牛都敢吹。
可到了 21 世纪的第二个 10 年,情况慢慢变了。随着信息化的发展,人们能更便利地了解其他国家的真实情况;再加上中国国家实力不断发展,民族自信不断提升,很多中国网友摆脱了对美国的 “崇拜滤镜”,开始客观看待美国的问题。
美国的 “快乐教育”,看似公平,实则拉大了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差距;美国越发尖锐的种族歧视问题,和印度的种姓制度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。所以,当有博主提出 “美国印度化” 的概念后,立刻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支持。
一开始,这还只是对美国社会分化的调侃,可让人惊讶的是,这个概念适用的范围越来越广。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美国军机坠毁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,基建事故也变得愈发频繁。德州大雪导致大规模停电,俄亥俄州毒列车脱轨污染环境,这些曾经被认为只有印度才会闹出的笑话,接二连三地在美国上演。
造成这一切的根源,无疑是美国的 “去工业化”。为了改变现状,美国政府喊出了 “再工业化” 的口号,可在资本主义国家,政府的意志怎么抵得过资本逐利的本能?最后,所有的 “再工业化” 政策目标,都成了无法实现的 “画饼”,美国制造业在 GDP 中所占的比重,还在进一步下降。
这种 “高调宣言却难以落实” 的治理状态,显然不符合美国 “一言九鼎” 的世界霸主形象,反而和印度中央政府很像 —— 印度政府也总是雄心勃勃地制定计划,却碍于治理能力低下,被地方和各路利益集团阻挠,最后计划落不了地。
美国民众其实也感受到了国家的 “堕落”,他们觉得,这背后少不了资本操控的 “深层政府” 在作祟。为了改变现状,2016 年,他们把反建制、反精英的政治素人唐纳德・特朗普推上了总统宝座。就算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内的表现不尽如人意,民众对他的支持也没动摇。2020 年大选,特朗普的普选得票数甚至还增加了,只不过最后还是输掉了大选。
可特朗普和他的支持者并没有气馁。到了 2024 年,就算特朗普背着重罪指控,他的支持者还是把他再度选上了台。竞选期间,特朗普宣称自己已经吸取了上次失败的经验教训,上台后会彻底清算 “深层政府”,让自己的政策顺利推行。
上台之后,特朗普确实大刀阔斧地干了起来:接连签署总统令,推翻之前的政策;任用马斯克领导政府效率部,裁撤冗员。可美国的情况真的变好了吗?并没有。
特朗普的一通操作下来,美国的通胀问题愈演愈烈,企业的压力越来越大,就连一贯坚挺的美国股市都开始转头向下,这意味着资本正在准备逃离美国。可美国政府和特朗普的支持者似乎并不这么觉得,白宫官网上赫然挂着 “在唐纳德・特朗普总统的领导下,美国人民又收获了无尽的胜利” 的标语,特朗普的支持者们还在为 “伟大的特朗普总统” 热情欢呼。
这种无视现实、公然宣称胜利的姿态,和印度的迷之自信简直如出一辙,让一贯讲究实事求是的中国网友看得目瞪口呆:你美利坚好歹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,怎么就变得和印度一个样子了?
其实,如果站在美国的立场上,就会发现,美国变成今天这个 “魔幻” 的样子,完全合情合理。
自私是人的天性,资本更是贪婪。美国资本想要垄断国家权力,一点都不意外。冷战时期,因为有苏联这个强大的对手,美国要和苏联争夺民心,那些资本家也担心一旦输给苏联,自己会吃亏,所以还不敢做得太过分,会给民众一些福利和上升渠道。
可随着苏联的衰落和解体,美国没有了对手,资本家也不需要再装模作样了。于是,美国开始推行 “快乐教育”,放纵社会问题,还疯狂给高等教育涨价。这样的政策,必然导致美国普通人越来越容易堕落,越来越难 “学好”。美国的精英阶级则可以通过精英教育,和普通人拉开差距,让自己的精英地位世代传承。
这套操作确实起到了固化阶级的效果,但也导致了美国底层民众的素质下降。可在工业化时代,就算是底层工人,也需要相当的知识水平,美国底层素质跟不上,对美国的实体工业来说,显然不是个好消息。
好在当时已经进入了全球化时代,资本可以在全球流动,不需要在美国本土死磕。美国顺势开始产业转移,只把最赚钱的部分留在本土,苦活、累活统统外包给其他国家。
可大家要知道,对一个国家来说,工业才是最重要的生产发展部门,没有了工业,再多的设想也无法落地。去工业化之后的美国突然发现,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,世界的创新格局变成了 “美国负责设想,中国负责实现”。
对此,美国口头上声称中国实现突破的领域都不重要,可实际上,他们心里比谁都清楚问题的严重性。毕竟,美国在历史上就是凭借生产力优势,超越了英国,拖垮了苏联,才获得了如今的世界霸权。他们怎么会不担心中国用同样的方式取代自己的地位呢?
于是,美国开始试图引领制造业回流,可对资本来说,美国合格劳动力不足、用工成本高昂的问题根本没解决,而且去工业化之后,美国的基础设施状况越来越糟糕,资本怎么会回美国自讨苦吃?就算美国政府用尽了所有能用的手段,美国的制造业依旧看不到复兴的迹象。
到了这个份上,美国其实已经很清楚,自己没办法战胜中国了。就算现在还有一些存量优势,可这点存量早晚有耗尽的一天。但美国不能对外承认这个事实,因为失去工业优势后,美国主要靠霸权 “吸血” 来维持繁荣,一旦承认自己虚弱,这套吸血模式就没办法继续,美国很可能会陷入崩溃。
所以,就算从现实数据来看,美国已经输了,可它还是必须装作 “赢了”。为了实现这个目标,美国动用舆论宣传机器,搞出了一套 “美国过去赢,所以现在也赢” 的逻辑,对中国的成果进行掩盖和抹黑,动辄就说 “中国发展有代价”。可这种强行辩解,根本难以服众,尤其是在美国民众感受到自己的生活越来越糟糕,却看到中国越来越好的时候。
在这种情况下,美国民众希望选出一个强势总统来改变现状,特朗普就在这个特殊时期,成了他们眼中的 “众望所归”。可特朗普的第一任期已经证明,美国的问题,绝不是换一个总统就能解决的。但特朗普又不能辜负民众的希望,毕竟如果未来中期选举失利,他自己恐怕也会倒霉。
于是,特朗普干脆搞起了 “情绪政治”,通过放出各种惊人言论吸引眼球,让民众相信他正在带着美国 “赢”。美国底层民众大多看不出特朗普言论中的逻辑漏洞,这就让美国的画风,看起来越来越像那个凭借唯心主义相信自己 “一定在赢” 的印度。
说到底,无论是以色列的豪赌,还是美国的 “印度化”,背后都藏着利益、权力和现实的博弈。未来这些局势会如何发展,谁也说不准,但我们能做的,就是保持清醒,客观看待这个复杂的世界。今天的解说就到这,咱们下期再见。
炒股10倍杠杆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